2015年6月10日
1989年9月,「中國研究課程」開課了;第一屆「中國研究清華暑期研習班」於1991年夏天順利開辦。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這個課程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程,暑期研習班亦於2015年踏入第25個年頭,誌慶銀禧。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偉倫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研究」課程辦公室於2015年6月1日,在清華大學近春園舉辦了「偉倫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會暨第二十五屆中國研究課程暑期研修班開學典禮」。
大會邀請到清華大學港澳台辦副主任、偉倫中心主任李宇紅博士,清華大學前副校長、主管偉倫中心工作第一屆校領導張慕津教授,清華大學偉倫中心創始人之一謝志成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研究暑期研習班前負責人樊富珉教授,清華大學對外漢語中心副主任、中國研究暑期演習班普通話課負責人丁夏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研究暑期研習班香港浸會大學第一屆暑期研習班帶隊老師李思名教授,第一屆暑期研習班畢業生代表謝盛昌先生等嘉賓出席,向參加者分享了25年來的辦班歷程及趣事。
目前的暑期研習班分四個環節:第一是普通話的深造,由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化教育中心的教授與老師任教,每週上課五天,每天三小時,務求令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提升;第二是關於當代中國的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安排專家、學者,就當代中國的重要問題作專題演講,例如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何茂春教授與學生探討《亞洲發展銀行的內政、經濟及外交考慮》,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系關凱教授與學生探討《“一帶一路”與香港角色》,亦例如由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張小勁教授分享《中國貪腐情況及抑壓政策》等緊貼時事的話題;第三是參觀訪問,清華大學為學生安排參觀北京及鄰近地方的文物古跡、市政建設、工業和農業單位,例如故宮、八達嶺長城、十三陵、798藝術工廠、四合院、天安門升旗班軍營等,藉此加深學生對當代中國的了解;第四是學生們要在清華大學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實地考察,完成一個社會調查報告,報告主題可圍繞北京社會的各個層面,如其自然環境、古跡維護、城市建設、交通道路、社會現象、飲食文化、校園風氣等。過程中,同學會把有關主題結合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分析,並得出自己的總結。經過一個月在清華大學的生活,同學除了能親身感受內地最高學府之嚴謹學風外,亦能對中國社會建立一套獨特的見解。
經過二十五年的努力,中國研究課程培養的莘莘學子已超過二千六百位。從商界到政府部門,從教育、學術界到社會服務機構等,都有他們的身影和貢獻。許多同學畢業後選擇從事與內地有關的工作,築起兩地的橋樑。中國研究課程的建立和發展,全賴各方人士的熱心支持,課程方面香港浸會大學周全浩教授、李思名教授、余振教授、陳峰教授、阮丹青教授等老師任課程主任期間盡心竭力為對課程發展功不可沒;而暑期研習班之所以能長期堅持舉辦,而且越辦越周全,清華大學的全力支持實在不可或缺。有賴清華大學老師的辛勤安排和悉心照顧,讓同學得到最出色的訓練,而暑期班也成為不少中研學生大學生涯中一段難以忘懷的集體經歷。